R&D CENTER
9月13日至15日,在第十八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活动期间,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中国矿业大学应急治理与国家安全研究院组成的课题组联合发布《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共治典型案例(2024)》,从技术创新、管理升级、资本赋能等多维度梳理提炼了12个典型案例企业的实践经验,释放矿山生态修复活动标杆效应,提升我国矿山生态治理发展形象。其中,我公司治理项目——淮北市烈山区泉山(大山头)矿山多元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案例成功入选。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本项目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泉山(大山头)的淮北市水泥厂和大山头水泥厂原址内,属于建材矿山的治理范畴,治理区域南北长1900m,大小宕口20多处,最大相对高差120m,部分区域坡度接近90°,被毁山体约43万m2,是华东地区单体较大的采石宕口群之一。
该项目采用“生态修复+文旅+公园景观”的综合性开发治理模式,不仅高标准恢复生态环境,而且融合生态、娱乐、养老等多重功能,最终打造出一座集自然美、人文情、休闲乐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公园。具体规划上,项目划分为两面(退台空间与地面空间相辅相成)、一环(景观环路串联各功能区)、五区(季相退台区展现四季变换之美,生态休闲区提供静谧放松空间,观赏花海区绽放视觉盛宴,台地密林区营造自然秘境,复垦种植区实践绿色生态理念),确保治理区域在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及美化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项目总投资21896.71万元,于2020年4月25日正式开始施工,2021年12月9日竣工验收,工程质量优秀。
项目解决了主要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①生态修复层面,合理安排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②经济层面,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解决治理区综合治理难题,创新推行“分段治理法”,资金一半用于消险、覆绿,一半用于城市公园的配套提升,将2.3亿元收益反哺生态修复,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丰收;③社会层面,该项目跨度超过1公里,修复改善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对损毁土地进行绿化美化,开辟了生态休闲区、观赏花海区、复垦种植区等功能区,建成受游客欢迎的郊野公园。
二、做法与亮点
(一)修复思路
本项目以提高废弃采石宕口植被恢复效果,消除视觉污染,构建城市绿心生态圈为目标,提出“生态修复+文旅+公园景观”开发式模式。从地形近自然设计、微立地条件类型划分、近原生植生基质选配、适宜乡土树种配置、复绿组合技术优化等方面开展研发与实际施工,创新提出了两项核心修复技术(退台技术和喷植耦合技术),旨在解决“纵向高度大而横向宽度窄、直立陡坡多的地形”和“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的植被”的主要问题。
(二)技术举措
(1)鱼鳞状、交叉式退台技术
这一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疑难矿山设计的界限,更为城市废弃空间赋予了新的活力与美感,针对于本工程地形特征——竖向高度显著而横向宽度受限,边坡陡峭且直立,削坡减载设计面临巨大挑战,项目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鱼鳞状、交叉式退台技术,巧妙利用现有平台资源,通过最小化削坡工程量,构建了55个交叉联通的平台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地形难题,还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整体美观与视觉层次,实现了传统退台方式的突破。
(2)基于地境再造法的植生孔-喷播耦合复绿技术
这一技术的核心旨在解决高陡岩质边坡复绿难度大的生态问题。项目团队在坡体上打设一定间距、深度、角度的植生孔,并在孔内充填特制的植生土和植生钵组合结构,进一步对植生孔间隙内进行覆盖性喷播,最后在植生孔内进行植物栽植。
(三)管理举措
(1)专业评估,控制施工质量。本治理区地质条件复杂,小角度斜交节理裂隙发育,导致采用光面爆破后坡面仍存在楔形岩块,给施工质量控制和后期维护上带来一定的难度,施工过程中根据揭露的复杂地质条件,采取局部调整边坡形态、坡面主动防护网等措施进行处理,保证施工质量。
(2)安全防护,精细防护措施。泉山隧道居于项目工程中心,自开工以来就处于正式通行状态,隧道部位不能爆破,全部用机械削坡,且废料清理必须从两侧下放,安全防护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本工程采取多种防护措施结合:隧道上方山体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隧道顶部铺设减震轮胎,进出口道路两侧设置防护棚、防护土围堰、防护网及警示标牌等。
(3)环保消防,完备各项设施。施工过程中,设置了山体供水系统,一是满足扬尘防治的需要;二是可用作山林防火使用。为了避免大量土石方作业时产生扬尘,采用喷淋、雾炮湿法作业,基本达到秋冬季节大气管控时期不停工。
三、取得成效
(一)生态效益
(1)本项目采用鱼鳞状交叉式退台技术和喷植组合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治理方式,合理组织施工,消除地质灾害,增加绿化面积约35万㎡,根据现有植被覆盖率、植被种类与项目场地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指标计算可知,每年碳减排约23100 t。项目治理区域植被恢复情况良好,覆盖度达到75%以上。
(2)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草、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二)社会效益
(1)本项目切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两山”理念,通过建设,完全消除了治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消除视觉污染,打造出一块靓丽的城郊公园,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品味,提升淮北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2)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新华社、安徽卫视、安徽日报、淮北传媒等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大力推广示范。
(3)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改变了以往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局限性,形成了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新模式。
(三)经济效益
(1)综合利用施工过程产生的废弃料,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既不让政府花钱解决治理区综合治理难题,又为地方增加约2000多万元税收。
(2)盘活周边建设用地30.64万㎡,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3)引入环保产业,着力形成“产业基金—投资收益—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丰收,奋力谱写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
四、经验启示及推广前景
(一)经验启示
(1)引入系统科学的理念,围绕创新型退台技术和喷播-植生孔组合技术,整合复绿技术所需的成套化解决方案,按照“前期评价与地质消灾-退台技术削坡减载-植生孔空间构造-数控机械配套-高次团粒喷播-所需植物配置-自动化养护与监测”等全系统的分步提升与优化,对整套综合性复绿技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提升和解读。
(2)提出“喷植组合”复绿施工工法,优化了喷播与植生孔交界面的耦合方法,提出了“短期效果靠喷播,长期效果靠植生孔”的复绿理念,并引入信息化滴灌养护系统,提升植物的成活率,扩大适用范围。
(二)技术推广
(1)技术认可:“高陡边坡植生孔生态修复成套化技术与产品”技术入选了2023年底公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第一批)》;该项目获得中关村绿色产业联盟科学技术进步重大工程一等奖,项目智能机械设备获得中绿盟“矿业创新装备”二等奖,以此进一步扩大技术认可程度。
(2)示范项目建设:把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建设成示范工程,如鱼鳞状交叉退台示范区、高陡植生孔示范区等,展示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吸引更多技术关注。
(3)宣传推广与名片打造:利用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新华社、安徽卫视、安徽日报、淮北传媒等进行了宣传报道,并大力推广示范。
上一条:
喜报!我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联合共建的“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下一条:自动化监测 |
返回列表 |